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科技合作研究促进中心
编辑出版:《电脑与电信》编辑部
ISSN 1008-6609 CN 44-1606/TN
邮发代号:46-95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电脑与电信》唯一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互联网+时代下智慧城市发展五大趋势
  1、信息成为新的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24亿,较2014年底增长了3632万,占网民总体的90.7%,在网络应用中位居第一。毋庸置疑,中国目前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随着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的政策理念、社会媒体、自媒体发展井喷,中国社会呈现出革命性、颠覆性的发展趋势。 
  关于趋势,正如华南理工大学段淳林教授所说,人们总是高估短期(2到3年)的影响,但往往低估5年后或更长期出现的新趋势对社会、媒体、文化甚至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比如乔布斯也不会想到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对今天人们生活的影响。智能硬件及移动APP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变革,引发了新一轮的发展趋势。 

  新趋势一:信息成为新的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形成信息流。 
  据IDC数据显示,iPhone在2015年出货量增至2.26亿部,预计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为14.3亿部,增幅为9.8%。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带来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增长。移动互联网包括智能手机、应用软件、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在全球范围内,2014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占整体互联网流量的10.01%,在过去的18个月中翻了一番。相比之下该比例2009年仅为1%,2010年为3.81%。亚洲是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地区,净使用率约为18%。在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比例占个人信息量的81%,75.6%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使用手机浏览器,其中63.3%用户每天使用多次。腾讯QQ活跃用户人数达到7.519亿,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56亿~1.7亿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而微信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23亿仅用了6个月,并覆盖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移动互联网不仅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的收集、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广泛分享,而且也使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的生活必需品。 

  新趋势二:移动互联网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消费者的“移动生活形态”,成为生活流。 
  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根据Analysis易观智库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30794.6亿元人民币,增长129.2%。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6547亿元人民币。传统的互联网产品正在转移阵地,逐步过渡到移动终端。 
  如今面对着无所不在的移动终端,消费者的生活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移动化”。移动购物、移动营销、移动搜索、移动游戏、移动阅读,移动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服务越来越精细化。因为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随心分享的特性,极大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再加上移动网购产业链上下游的成熟以及传统电商企业移动端布局完善、推广力度的加强,移动终端将成为消费者一个随身携带的购物窗口。在2015年的移动购物市场中,双十一天猫的总成交金额达到912.17亿元,无线占比68%。 
  移动互联网使得每个人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微博微信以及各种APP应用让人们在移动互联网中畅通无阻,消息传播不再受时空限制,碎片化时间得到再度重聚。同时,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娱乐活动大部分在移动终端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和丰富的移动应用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络,并通过娱乐化游戏化的方式,将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统一起来,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网络娱乐自己、娱乐大众。4G网络及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普及将迎来消费者全方位娱乐生活时代的到来。 
  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社交网络,人脉关系,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一是智能手机成为个人的智能生活助理。二是微信智能化的趋势。微信5.0扫一扫发布时被重视最多的是它所承载的商业化功能与重任。而被忽视的是它背后的智能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变化蕴藏的趋势,或者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社会所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三是电子商务的移动化趋势。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可能直接触发购买行为的产生。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超过5199.9亿元,同比增长120.9%。随着移动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全面渗透,移动互联网将被应用到消费者现实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从而进入一个真正的全民“移动生活形态”的时代。 

  2、数字化与智能化媒体“新概念” 
  新趋势三:数字化与智能化媒体“新概念”,消解了媒体间的边界,形成媒体流。 
  中科院2013年报告:数字化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发展领域,智能化新媒体对社会的渗透性增强,成为高度社会化的媒介,并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应用智能化新媒体成为当前社会生活的“中心”,呈现并重构着当代社会的文化乃至传播生态。iPad打破了传统纸媒与数字媒体的界限; LeTV打破了传统电视与网络电视的界限,形成四屏互动、多屏合一的新的媒体流。 
  数字化与智能化媒体“新概念”如AR、APP、O2O、LBS等,使普通大众通过智能化媒体实现了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以在数字网络上发布信息的方式,提供与分享各类新闻事实形成了自媒体、消费者生成媒体(CGM)及包括个人自媒体、企业自媒体、组织机构自媒体等泛自媒体。“泛媒体化”使媒体的数量不断增多,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媒体类型,数字媒体的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也不断多样化。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概念”,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新媒体从来就不是旧媒体的附加物,它也不会让旧媒体在那里高枕无忧,在新媒体为自己找到表现形式与应有位置之前,它从来不会放松对旧媒体的压制。 

  新趋势四:基于大数据的云服务平台,构成社会发展的全新视角,形成数据流。 
  在2013年学界和业界纷纷对大数据投入各种关注后,2016年“大数据”热将持续蔓延。有人曾定义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内容海量、类型多变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一项重要的经济投入,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大数据”同时为品牌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结构性变革。从消费者洞察、创意到传播策略、效果评估的各个领域大数据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传统营销业。这些结构性的变革得益于大数据带来的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一方面数据统计与分析由关注随机样本数据逐渐走向关注整体数据,另一方面思维方式由局部走向整体,分析走向综合,大数据使得碎片化得以重聚并产生价值。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受众碎片化。在碎片化的网络世界,营销者需要找到具有共同兴趣、价值观、娱乐和生活方式特征的人群,实现再划分和重聚。借助大数据技术,营销者可以实现更精准以及更贴近需求的消费者洞察,甚至可以无限的接近,近乎准确地判断每一个人的兴趣喜好、行为轨迹、购物经历等。利用共同的属性去组建用户群组,进行目标人群定向,实现精准营销及优化。 
  可以预见未来的大数据时代,品牌传播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获得精准的活动效果的评估,每一步都有精准的数据呈现,品牌主所有决策都会在精准数据支持下减少决策风险。因此,对企业而言,数据成为与企业技术、资金、品牌同等重要的资产,并以数据致胜,形成数据化决策。 

  新趋势五:互联网思维,无限协作与无边界聚合的外驱力发展。 
  大数据、云、移动应用、智能手机、模式识别、增强现实、设备场景、消费化、3D打印等技术背后的决策数字化,形成互联网思维,包括碎片化思维、创新思维、非线性思维,实现碎片化的重聚等。无限协作是指组织与组织,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协作,最重要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作。团队与协作将成为最宝贵的财富。 
  无边界聚合是突破行业与行业差异的联合体,实现了产品、业态、商业模式及用户体验的聚合。其提供的是跨行业、跨媒体、跨界经营的融合产品与服务,这种无边界的聚合所产生的能量成为各行业未来新的发展道路,它所爆发的能量是病毒式、裂变式的。无边界聚合被称之为“一场极度聚合的革命”。互联网思维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思维,使碎片化走向重聚,其实任何人最不能忽视的是来自行业外的聚合力。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考方式,重点在于:第一,用户思维,对自己的核心用户群时刻保持巨大的吸引力,尽可能提高核心用户的活跃度及转换率,将用户打造成自己的粉丝,让用户获得真正的极致体验;第二,跨界思维,打破行业边界,汲取其他行业中的经验,让原本不同领域的组织或个体,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最佳状态;第三,社会化媒体思维,社会化媒体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用户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搜寻者,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沟通交流以及创造,信息传播呈现为一种裂变式传播;第四,平台化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以平台化的思维提升创新效率,建立生态系统,将技术、服务都做成平台化、接口化,实现共赢的局面;第五,大数据思维,对企业而言,数据成为与企业技术、资金、品牌同等重要的资产,并以数据致胜,形成数据化决策。互联网思维还包括简约式创新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等等。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的重新审视,互联网思维已经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营销环节,而是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消息来源:中关村在线) 
发布日期: 2016-05-30    浏览: 542
 
高级检索
作者中心 编辑中心
专家中心 主编中心
编辑部公告 MORE>>
《电脑与电信》关于官方投稿渠道的声明
关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
《电脑与电信》获总局认定为第一批学术期刊
新网站开通,欢迎访问
版权声明  
· ● 本刊来稿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翻译权、属本刊编辑部所有;本刊所有作品未经本刊同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法转载和使用。
●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超星发现数据库收录。来稿凡经本刊使用,作者如无特别说明,均视作许可本刊将其作品在不同介质上传播。
● 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如两月内未收到编辑部录稿通知即可转投其他刊物;如需撤稿,请在一周内告知编辑部。
● 本刊文稿由作者文责自负,作者保证拥有该作品的完全著作权(版权),该作品无侵犯其他任何人的权益,本刊不承担因文稿引起的连带法律责任。
下载中心 MORE>>
论文模板
期刊订阅表
广告认购表
版权转让协议
中英文摘要写作要求
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
邮编:510033
联系电话:020-83547151/83163296
电子邮箱:dnydx@163.com
 
  Copyright © 电脑与电信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 邮编:510033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粤ICP备05080322号-4